昨晚有同學提到一個問題,我們在理上可以知道有"真心"與"妄心"'的差別,進而透過"事"來觀照真心的體性。中間讓人覺得很難瞭解的就是"真空不空"以及"妙有非有",所謂的中道,講"空"不對,說"有"又不是!
我想起日前在翻閱 蕭平實 居士 的著作" 大乘無我觀 --悟前與悟後別說" ,中間有提到"大乘的無我觀與二乘無我觀的不同。過去我的方向其實有滿大的錯誤就是從二乘的無我觀(也就是從現象界去瞭解法界的實相 ),而不是先從" 法界實相修証人無我觀、法無我觀",再回頭觀察現象界的五陰、十二處、十八界它的無常、無我.........。這中間的差別著實不同,正所謂"失之毫釐,謬之千里"。

特摘錄 書中 部份內容與各位路過的看倌分享

 

「真如的無我性有兩種:祂是人無我性,也是法無我性,這就是大乘菩薩的無我觀,不同於二乘的無我觀。二乘的無我觀是依我們的五陰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的人我,去觀察這蘊、處、界是無常,是緣起緣滅;但是菩薩的無我觀是從真如的恆不生滅、真如的無我性的現觀境界,然後再來返觀二乘人依蘊處界所作的無我觀,也現前觀察所化現的一切化身與萬法,都是無我性,這就是悟後所應該走的路--大乘的無我觀,這只是其一。


另一方面則是從真如所含藏的一切種子,去觀察諸法無我,就是法無我觀,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猶如鏡像……乃至十地、等覺位無生法忍的無我觀行與實踐。但是,說起來很快,做起來則很難;你看我們這樣述說,從凡夫地進修,一下子就成佛了、完成了,但是你要如何一步一步的付諸於實行?」

「那麼以上所講的就是大乘人無我、法無我的修證大概,這是大乘的無我觀,不同於二乘的無我觀;一個是從法界實相修証所得的人無我觀、法無我觀,然後再回頭來觀察我們的五陰、十二處、十八界它的無常、無我、緣起性空;可是二乘人只能從五陰、十二處、十八界去觀察緣起性空與無我,他無法觀察法界實相的無我觀,也無法在蘊處界的法無我上作深細的現觀,所以大乘的無我觀是具足人無我與法無我的現觀,兼含世俗諦與法界實相的勝義諦;二乘的無我觀只在現象界的五陰、十二處、十八界上面作觀行、去作人無我的觀行,或作蘊處界的法無我的粗相的觀行,但是永遠不能觸及法界實相心,不能觸及第一義諦,這是大乘與二乘法所作無我觀的最大差異處。

所以二乘阿羅漢只能証得解脫果,無法得到大菩提果,他只得到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,所証的是解脫果。可是大乘法的修行,到最後,不但証得二乘所証的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的解脫果,也証得佛地的大菩提果,這是大乘與二乘修證無我法之所以差異的地方。」

( 出處 摘錄自---大乘無我觀 --悟前與悟後別說 / 作者--蕭平實 )

網路連結--- http://www.a202.idv.tw/a202-big5/book1020/1020.htm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ehlin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